1958年,昆侖表在世界鐘表史上寫下永不磨滅的一頁--破天荒地推出了“不刻字的表面”,即除時、分兩指針外,僅在12時點位放置一枚金鑰標記及“Corum”字樣,免卻其他數字。這一創舉,不單在當時表壇上引起莫大的哄動,即使到了今天,仍是鐘表設計上的一大主流。我們都知道手表內部是很復雜的,游絲就是機械手表其中一個重要部件,游絲部件由游絲、內樁、外樁組成,它就好比鐘表的心臟。
無錫昆侖手表維修點#淺談手表游絲#
游絲通過內樁裝在擺輪軸上,外樁固定在擺夾板上。游絲部件與擺輪部件相配合,產生穩定的振蕩周期,決定著手表的走時精度,因此,游絲的材料、長度、厚度、剛度以及游絲的框距都直接影響到手表的走時質量。
無論是座鐘,還是腕表,一張一弛猶如心臟一般運轉不息的游絲都會首先吸引人的目光。1675年,荷蘭人惠更斯發明了扁平游絲,原理與鐘擺一樣,只是鐘擺依賴萬有引力,而游絲依靠自身的彈性勢能,這樣原來巨大的掛鐘可以去掉鐘擺,使用游絲,變成小巧的座鐘,同時也使更小巧的便攜時計——懷表的出現成為可能。
還有一種雙層游絲,也叫挑框游絲,即寶璣游絲,由于制造工藝復雜,成本較高,只有個別高端品牌采用。
寶璣的雙層游絲:傳統的(無錫手表維修售后地址:無錫市梁溪區人民中路139號無錫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8樓1804單元 )平面游絲在振動過程中,由于受到外樁和快慢針固定結構的影響,游絲的擴展-收縮運動是不同心的,偏心運動會使振動周期受到很大干擾,因此影響走時精度。而吊框兒游絲則可以使擺輪游絲系統在運動中可以同心展縮,提高了鐘表的走時精度。
簡單說吧,平游絲的內端是固定在內樁上,而外端則固定在外樁上;雙層游絲是內端是同樣固定在內樁上,外端是彎曲上繞后安裝在外樁上。
下面介紹幾款游絲界的風云人物
☆Nivarox☆
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,兩代人的努力,終于找到了適合游絲的穩定材料,不會磁化,不會被腐蝕,最終確定了 Nivarox 的成分。
1930年,瑞士工程師Reinhard Straumann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INVAR合金,提出了一個改進版的游絲配方,之后,NivaroxSA與FAR合并,有了新配方。
☆亨利慕時☆
聯合了12家供貨商,合作研發,很快就有了PE3000材料推出,是一種鐵鎳鉻合金,同時加入鈦和鈹,成分比例嚴格保密。
☆Spron☆
日本一直以來都使用自己研發的游絲,一方面是日本強大的科技實力,一方面也有瑞士同行對日本限制出口的無奈。Spron基于NiSpan-C合金開發的游絲。
游絲領域從波瀾不驚到現在逐漸泛起波瀾,越來越多有實力、有野心的品牌加入自產游絲的行列,為百分百自產努力,也許再過幾年,游絲真正的戰國時代到來,不僅僅是增加幾家游絲制造商,游絲材料也將是精彩紛呈,局面一定很精彩。敬請期待!wF


















" src="http://m.bke.net.cn/static/images/xgzsdb/1.jpg"?>">
" src="http://m.bke.net.cn/static/images/xgzsdb/2.jpg"?>">
" src="http://m.bke.net.cn/static/images/xgzsdb/3.jpg"?>">
" src="http://m.bke.net.cn/static/images/xgzsdb/4.jpg"?>">



